木木·心赏 | 对,我看的是艺术史,但也是单口相声
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
这个周末我们一起来读书吧。
本期的木木·心赏想要分享的是一本艺术史——别紧张,此书虽然是一本所谓的“艺术史”,但却并不令人头疼,作为可以放在身边随手翻阅的读物,它可以让人一边充电一边放松,而这,正是我们推荐它的原因。
在今天,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跟更多人发生着关联,而与此同时,艺术也似乎从未与大众保持着如此遥远的距离。在今天,艺术如同狂风骤雨一般咆哮而来,逼问所有人:艺术是什么?艺术还可以是什么?当你走进当代美术馆,面对看不懂的艺术品,或听闻一件当代艺术品又拍卖出天价,你会好奇、疑惑,还是不置可否?
在今天,想必每个对艺术感兴趣的人都在心里追索着“今天的艺术是什么”的答案,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相关书籍要么是又大又厚的史论专注,要么是借着艺术的名义对八卦侃侃而谈,在这二者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实在少之又少。而我们今天推荐的《现代艺术150年》就以一种颇有贡布里希《艺术的故事》之风的轻松讲述,向我们娓娓道来现代艺术的历程……
《现代艺术150年》
副标题: 一个未完成的故事
作者: [英] 威尔·贡培兹
译者: 王烁 / 王同乐
出版社: 理想国 |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出品方: 理想国
定价: 65.00元
ISBN: 9787549586646
在这本书中,你可以清晰地看到,艺术家如何从传统的反叛成为新世纪的偶像从150年前诞生的印象派、立体主义到当代五花八门的抽象艺术、观念艺术等。我们彷佛看到一个戴着宗教、资助人、学院沙龙枷锁的艺术家,从巴黎一路狂奔到纽约,脱掉层层枷锁,自由奔放得走上偶像神坛,甚至也扔掉了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具体形象与表达媒介……
出版商的品味有时候也是以挑选书籍的一个快速通道。理想国专注于推广优秀人文书籍,而本书的英文原版也是由企鹅出版社出版。再翻开这本书,陈丹青作序道:“我从未读完一册艺术史论专著,不论中外抑或古今...所有敬畏史论的读者都会私下期待稍稍易懂而有趣的写作。”而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易懂而有趣的读物,它并非学术著作,与市面上现有的现当代艺术书籍相比,它独具一格,生动有趣又富有见解。
《现代艺术150年》英文原版封面
作者威尔∙贡培兹(Will Gompertz),曾担任伦敦泰特美术馆(世界三大现代美术馆之一)的媒体主管,被誉为会说“单口相声”的艺术评论家,也是BBC新成立的艺术频道第一位主编。贡培兹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艺术家的创作历程,再穿插个人风趣幽默的评论,使你免去应对枯燥术语和众多艺术流派名词的苦恼。
对,这就是威尔∙贡培兹本人了
贡培兹谈到:“在我眼里,就欣赏和享受现当代艺术而言,最好的起点不是去判断它好还是不好,而是去理解它何以从达·芬奇的古典主义演变成了今天的腌鲨鱼和乱糟糟的床。和大多数看起来难以理解的东西一样,艺术就像个游戏,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最基本的规则,以便让曾经令人困惑的一切开始变得有意义。同时,那些往往被视为越过现代艺术规则的观念艺术—没人能真正搞明白或能在喝一杯咖啡的工夫里解释清楚—实际上惊人地简单。”
看看他是如何谈论杜尚那件最著名的作品的:
杜尚《泉》,1917
它是个小便器!甚至还不是原作。它的艺术性在于理念,而非物体……杜尚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艺术和艺术可以是什么。不错,艺术仍然包括绘画和雕塑,但它们仅仅是无数表达艺术家思想的媒介中的两项。无疑,杜尚应该对整个“这是艺术吗?”之争负责,而这场争论当然又恰是他有意为之。对他来说,一名艺术家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哲学家相近,他或她能不能作画甚至都无关紧要。一名艺术家的工作不是去给人以美感上的愉悦——设计师可以做这事;艺术家的工作是从尘世中撤出一步,通过展示理念,使世界可以理喻或对世界进行评论,而这些理念除了它们本身以外,并无实际用途。他对艺术的这一解释,随着 20世纪 50年代末至 60年代的约瑟夫·波依斯等行为艺术家的出现,被推向极致,他们不仅成为理念的创造者,同时也是表达理念的媒介。
对于莫奈,贡培兹的点评也简明到位:
莫奈《日出·印象》,1872
如果你已经习惯观赏那些高度完美的古典绘画,它们由层层叠叠、细致入微的描绘构成,那么莫奈的成品看上去好像和最开始预备草图差不多。这幅画不是他最杰出的作品,也不是印象派的典型之作,可它确实包含了使这一运动知名的所有要素:断续的画笔,现代的题材(一个正在作业的港口),将光线的效果置于任何图像细节智商,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理念,即这是一副去体验而不只是观看的绘画。
至于马列维奇,也许你也会对贡培兹的观点心有戚戚:
马列维奇《黑色正方形》,1923
当人们说”那看起来很酷“的时候,通常都在指某个受了马列维奇抽象艺术影响的设计师的作品。汤姆·福特的”看“系列、铂傲的产品、工厂唱片公司的封面、伦敦地铁标志、巴西利亚、无边界泳池,它们都有着相同的蓝本,那就是至上主义的几何抽象艺术。去除杂芜,简化形状,精简颜色,专注于形式的纯洁性。我们不禁感到,简约的外表其实是智慧、深思、现代性和精密性的象征。
身为英国人的贡培兹在著作里充分展现了英式幽默。在很多章节你都会看到一幅诙谐又意味深长的漫画。借用人物简单的一句话,聪明的你莞尔一笑,就会了解到作者本章的用意。
导论里:在美术馆,面对挂在墙上的艺术品,妈妈对牵着手的孩子说“亲爱的,‘模仿’可不是什么好词。”,而完全无视工作人员的撇嘴。的确,艺术曾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:“谁画得像,谁就画得好。”而现代艺术正是打破了传统的写实标准,“谁画得不像,谁就画得好。”这样的反转剧情,就发生在短短的150年间。
当“画得不像”发展到去描绘纯理念抽象的世界时,艺术家就仿佛成为了哲学家,创作除了自己能理解,没有阐释观众就只能靠猜的作品。这时,作者在“观念艺术”这一章节,又适时得附上一幅漫画:两个升上天堂的艺术家相遇,一位对另一位说到:“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少点观念性,多点地域特色。”当艺术家与观众交流出现断层,我们是否又该反思一下,当代艺术的发展指向呢?
看到这里,让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:艺术是什么?艺术还可以是什么?如果你是一名理性主义者,也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不同的答案。一切都关于个人解读。而贡培兹解读的方式是用故事来阐述背后的道理与情感。因为他不是艺术史学者,没有一本正经得用冷冰冰的时间节点、事件和理论术语,来让你臣服。读他的书是轻盈而愉快的。贡培兹就好像是你的老朋友,带你乘坐“现代艺术地铁”,你们可以随时停靠下车,或者探索新的路途。最终你也许会发现,目的地并不重要,艺术的真谛也许就在于这一路的旅程。
好了不说了,我也要去看书了。
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
最后的福利:点击阅读原文,你就可以看到全书提及作品图集(感谢该文档的所有者)
撰文:刘琅 编辑:Kiki
(未经允许,请勿转载)
点击 “展览详情” 查看保罗·麦卡锡“无辜”展出内容